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食谱分类 食谱分类

藿朴三仁汤

ysladmin 2024-05-12 75 人已围观

简介藿朴三仁汤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藿朴三仁汤”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执业中药师:[中药方剂]祛湿剂三仁汤2.健康术语-口腻3.体内湿热很重 清热祛湿颗粒和三仁汤

藿朴三仁汤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藿朴三仁汤”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执业中药师:[中药方剂]祛湿剂三仁汤

2.健康术语-口腻

3.体内湿热很重 清热祛湿颗粒和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哪个的祛湿效果好 体内湿热很重

4.藿朴夏苓汤的主治功能

5.医方需背

6.感冒,低烧,不咳嗽,头痛,但不流鼻涕怎么办好

藿朴三仁汤

执业中药师:[中药方剂]祛湿剂三仁汤

       〖方源〗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如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组成〗 杏仁 五钱[12g]  飞滑石 六钱[18g]  白通草 二钱[6g]  白蔻仁 二钱[6g]

        竹叶 二钱[6g]   厚朴 二钱[6g]  生薏苡仁 六钱[18g] 半夏 五钱[10g]

        〖用法〗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方歌〗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主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痛,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病机〗 湿温初起,邪气留恋气分,未曾化燥,形成湿遏热伏之象,若仅与苦辛温燥之剂以化湿,则热益炽,或单用苦寒直折其热,则湿仍留,惟宜芳香苦辛,轻宣淡渗,流畅气机之品,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尤其是湿甚于热者,最为得当。

        〖附方一〗 藿朴夏苓汤

        组成:藿香二钱[6g] 厚朴一钱[3g] 半夏钱半[4.5g] 赤苓三钱[9g] 杏仁三钱[9g] 生苡仁四钱[12g] 白蔻仁一钱[3g] 猪苓三钱[9g] 通草一钱[3g] 泽泻钱半[4.5g] 淡豆豉三钱[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病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附方二〗  黄芩滑石汤

        组成:黄芩三钱[9g] 滑石三钱[9g] 茯苓皮三钱[9g] 大腹皮二钱[6g] 白蔻仁一钱[3g] 通草一钱[3g] 猪苓三钱[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竟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健康术语-口腻

       中医药方

       (一)

       辨证血虚外感。

       治法辛凉解表。

       方名桑枝茅根汤。

       组成嫩桑枝30克,白茅根30克,霜桑叶9克,净连翘9克,苦桔梗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冷方南方。

       (二)

       辨证外感时疫邪毒。

       治法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方名青银汤。

       组成青蒿6克(后下),银柴胡12克,桔梗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银花12克,板蓝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炯抗方。

       (三)

       辨证外感风热。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肃肺。

       方名银栀汤。

       组成银花12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朱广华方。

       (四)

       辨证阴虚外感。

       治法养阴清热,宣肺解毒。

       方名蓝地汤。

       组成板蓝根50克,生地50克,寸冬20克,知母20克,桑叶20克,桔梗15克,蝉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程光正方。

       (五)

       辨证湿邪犯表,内阻脾胃。

       治法芳香化湿,发汗解表,理气健脾,调整胃肠。。

       方名藿朴三仁汤。

       组成藿香8克,厚朴6克,法夏6克,茯苓9克,杏仁6克,苡仁12克,白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孙克勤方。

       (六)

       辨证外感风寒。

       治法辛温解表。

       方名荆防排毒汤加减。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桑叶9克,豆豉12克,羌独活各10克,前胡6克,陈皮6克,薄荷6克(后下),鲜姜2片,杏仁10克,苏叶9克,焦枳壳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闻鸡方。

体内湿热很重 清热祛湿颗粒和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哪个的祛湿效果好 体内湿热很重

       口腻是指口黏腻,滞涩不爽,甚则食不知味,本症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多混杂于“口干不欲饮”等症中,至清代温病学派始称为“口黏”,或“口舌黏腻”。口腻一症,常兼有口苦,口甘,口酸,口淡等口味异常,而以口舌黏腻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病因病机

        1、寒湿困脾

        素体脾胃虚寒,或过食生冷,导致湿从寒化,脾阳被困,运化失司。

        2、湿热中阻

        恣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积热,湿热上蒸于口。

        3、痰热阻滞

        脾虚不运,聚湿生痰,蕴久化热,或气郁化火,炼津为痰,痰热阻滞。

        (二)分型论治

        1、寒湿困脾

        临床表现:口中黏腻,口淡不渴,不思饮食,胃脘满闷,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体胖淡,苔白腻水滑,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浊,健脾燥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或平胃散加藿香。藿香正气散: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厚朴、桔梗、甘草。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藿香。

        2、湿热中阻

        临床表现:口中黏腻滞涩,口气秽浊,食不知味,口干不欲饮,脘腹胀满,胃纳减退,大便溏垢,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三仁汤:杏仁、蔻仁、苡仁、滑石、通草、厚朴、竹叶、半夏。藿朴夏苓汤:藿香、半夏、赤茯苓、杏仁、蔻仁、苡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

        3、痰热阻滞

        临床表现:口中黏腻,口渴不欲饮,胸膈满闷,心烦不宁,痰黄而粘滞不易咯出,食少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黄连温胆汤或用清气化痰丸。黄连温胆汤: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枳实、竹茹、黄连。清气化痰丸:陈皮、杏仁、黄芩、瓜蒌霜、枳实、茯苓、半夏、胆南星、姜汁。

        1.屠佑堂.《中医实用诊疗大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

        2.卢祥之,王晓鹤.《新编中医临证备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年

藿朴夏苓汤的主治功能

       清热祛湿颗粒和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都能清热祛湿,不能说哪个性价比高,只能说哪个药更对你的症状,

       你有脚气 脸上 身上起痘痘 脸上粘腻 脸色暗淡 每天清早都有排便 但是排便较黑 用水一直很难冲下去 冬天手脚特容易冰凉 但是夏天浑身上下都是热的 皮肤很烫

       是脾阳虚衰,脾虚有湿,气血不畅.如果要在三个中选择,建议你用清热祛湿颗粒

       清热解毒: 

       茵陈+岗梅根+野菊花:清热毒、

       祛湿: 党参+黄芪+苍术  健脾祛湿 清热不寒凉

       方中党参、黄芪、陈皮、苍术,增强健脾祛湿的作用,且因党参、黄芪温和药性,清热不寒凉,不会损失肠胃

       清热祛湿颗粒成 分:党参、、茵陈、岗梅根、黄芪、苍术、野菊花、陈皮。

       清热祛湿,益气生津。用于暑湿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食欲不振,身热口干。

       三仁汤为中药汤剂,具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的功效,

        处方: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因内含:杏仁、 白蔻仁生薏仁,取名为“三仁汤”。

       主 治: 湿温初起,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等症。 

        甘露消毒丹药物组成为: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 石菖蒲六两,川贝母五两,木通五两,藿香四两, 射干四两,连翘四两,薄荷四两,白豆蔻四两。药效清热解毒,利湿化浊。适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症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颐肿口渴,身黄,小便短赤,淋浊,吐泻,舌苔淡白或腻或干黄者。

       以湿温热重湿轻口渴尿赤、身热困倦为依据,为夏令暑湿病证常用方。

医方需背

       全方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而利湿作用过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藿香具有抗菌、抗病毒、助消化、解痉、镇痛、镇吐、抑制胃肠推进运动、促进胃肠功能正常化、抑制锌异常所致的肠道损害等作用;杏仁、半夏、白蔻仁等具有平喘、镇咳、化痰等功能;厚朴、半夏、蔻仁等还有助消化作用;茯苓、泽泻、猪苓、苡仁等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淡豆豉具有降温作用。

感冒,低烧,不咳嗽,头痛,但不流鼻涕怎么办好

       一、发热无汗而喘者,麻黄汤。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不能用麻黄汤,我可以明确的跟大家说,自从我将伤寒这个温病系统的看完之后,再加上临床的总结,我就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哪个方子是绝对禁用的,只是它对不对证而已,只要他发热无汗而喘,那么他就属于表实证,就可以用麻黄汤。

        二、发热有汗恶风,用桂枝汤。

        大家可能都知道,表实无汗麻黄汤,表虚有汗桂枝汤。在这里,它适用于所有的外邪外感伤寒或者外邪侵入到人体,与风寒有关的出现这些症状的,麻黄汤和桂枝汤。只要见到这样的关键词都可以用,包括这次温疫,但是呢,如果说不是这个外感的寒,外感的如果是风热呢,或者风温呢,那就不是麻黄汤和桂枝汤,但是它们的关键词也不一样,那么就可以用《温病条辨》里面的银翘散。

        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这几个关键词出现后,葛根汤。

        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的用葛根汤,而且葛根汤在这次疫情当中我们也用到很多,在网上流传的说是一个西医医师自救她就吃了葛根汤。

        四、发热头痛,脖子强硬,伴有口苦的 ,这个和葛根汤好像很类似,但葛根汤是没有口苦的。这个是发热头痛,也是脖子不舒服,但是它伴有口苦,这个我们 用九味羌活汤。

        你看,我们看前面三个方子,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都是伤寒的方子,这个九味羌活汤就不是,九味羌活汤呢,它是治疗发热头痛,项强,但是伴有口苦的,但是有一个证型与这个类似的我们要区分,那就是第五个发热头痛主要是肢体痛,发热肢体痛,口苦,还带一点微呕。

        五、发热肢体疼痛,酸痛,口苦,微微带点呕的这种情况,用柴胡桂枝汤。

        说白了,就是太阳少阳合证,又有小柴胡汤又有桂枝汤,叫柴胡桂枝汤。那么九味羌活汤和柴胡桂枝汤一个是以头痛为主一个是以肢体酸痛为主,都有口苦这个要区别开来。

        六、发热,但是伴有心悸,小便不利,或者有浮肿 ,这种情况我们也见到过,可以 用张仲景的方子,真武汤。

        七、发热但特别怕冷,但欲寐,就是我们说的想睡觉,脉象特别弱。这种情况呢,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这种情况不是特别的多但是也有啊。麻黄附子细辛汤,这种人本身原来体质就是阳虚的。

        八、发热咳嗽,咳的是白痰有泡沫 ,它的关键词是白痰有泡沫,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 用的是小青龙汤。

        白痰有泡沫的在这次疫情当中出现的很多,那么这种人呢,大部分平时就阳虚,又感受了这次疫情之后,就变成了外寒内饮,外面有寒证,肺部呢,又有饮证,所以有饮证就会有泡沫,所以就用小青龙汤。

        九、发热无汗烦燥而喘,这个用大青龙汤 ,因为它已经有烦躁了,相当于寒邪入里化热了,用大青龙汤,而与大青龙汤有点类似的呢,是第十个。

        十、发热口渴,咳逆气急,就是咳得气往上直来的,这种很口渴的,这种用麻杏石甘汤。

        十一、发热,咽痛,舌尖红,这个用银翘散 ,那这个是温病的方子。

        那么这种人一般本来平时就怕热或者平时本来就阴虚,所以他在感受了冠状病毒后就出现了热象。出现热象的轻症的用银翘散。当然有一些阴虚的人,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的人,我这里没有列出来,我顺便提一下,用加减葳蕤汤,葳蕤就是玉竹,用加减玉竹汤,说白了,那是纯阴虚的人感受之后所引起的,银翘散呢是平时偏阴虚,或者平时怕热,这种体质,他感受了之后,他早期会出现发热,咽痛,舌尖红这种用银翘散,这种在武汉疫情当中也存在,你看我们既存在了桂枝汤,也存在了银翘散。说白了,温病的方子和伤寒的方子都出现了。

        十二、 这个见到的不是特别多,但是见到了,出现了。有一个病人给我说,他发热鼻子很干,他的眼睛周围疼,出现了这种证型,后来我就立刻反应到,这个正是柴葛解肌汤的主证。这种情况在疫情当中也有,所以我把它列出来了。 发热鼻干,眼眶痛,眼睛周围痛,这种用柴葛解肌汤。 柴胡,葛根,柴胡葛根汤。

        十三、憎寒壮热,身痛无汗,这是关键词,用人参败毒散。 说白了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跟体质相关呢。人参败毒散,人参就是补气的嘛,所以说这个人是平时就有气虚,感受了邪气之后出现了这些症状,用人参败毒散,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老年人。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我没有列出来,和人参败毒散在一起的,有个方子叫再造散,就是特别阳虚的人感受了后出现的用再造散。所以我们有句歌诀叫“阳虚外感再造散,气虚外感败毒散”。

        十四、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状的这种情况,这就是吴又可的成名代表方达原饮。

        它的关键词是憎寒壮热,但是它非常特殊的是舌头苔垢腻如积粉,这个用达原饮。后来各大温病大家都在达原饮的基础上做文章,加减变方变出了很多方,包括吴鞠通在内。

        十五、寒热往来,口苦口干,就这几个关键词啊,什么默默不得食啊,什么其他的,大家一听都知道小柴胡汤。 我要重点讲一下,小柴胡汤在这次疫情当中的应用相当的广泛,开出的频率是最高的之一。这次疫情开出的频率最高的就是小柴胡汤和三仁汤,这两个方子开出的最多。而小柴胡汤是《伤寒论》的方,而三仁汤是温病的方子,这两个方子开得最多,而且有时还合在一起使用,比如说口苦口干,午后发热,我们用小柴胡汤合三仁汤。温病和伤寒合在一起的方。好,这是小柴胡汤。

        十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有的会有便秘,这种情况呢,我们用大柴胡汤。 说白了,小柴胡汤是少阳证,因为寒热往来嘛,半表半里之间。而大柴胡汤呢,是少阳阳明合证,所以它又出现了阳明证,少阳证也有,阳明证也有,它既有寒热往来,又有胸胁苦满,它不是口苦嘛,并伴有肠道问题,便秘啊,有的会下痢,有的不一定会完全便秘,用大柴胡汤。

        十七、发热恶寒,腹胀便秘 ,这个方子我为什么总结进来,我第一次总结的时候就没有总结进来,因为就在我前天发现这么一个病人,他发热恶寒,他上面感觉怕冷,结果呢他出现了便秘,肚子还胀。我一想,发热恶寒这是有表证,肚子胀不是阳明证吗?这不是太阳阳明合证了吗?那么少阳阳明合证是大柴胡汤,太阳阳明合证是什么方呢?我们仍然是张仲景的方子,只不过在《金匮要略》里面,这个方子叫 厚朴七物汤 ,请大家记住厚朴七物汤。

        十八、憎寒壮热,口苦便秘。 我们已经出现了三个憎寒壮热了啊,一个是气虚外感的人参败毒散,一个是舌苔垢腻如积粉的达原饮,一个是口苦便秘的,憎寒壮热,这个 用表里双解剂防风通圣散 。既解表,又通里,所以它叫表里双解。防风通圣散呢有中成药,憎寒壮热,口苦便秘的这种人也存在。

        十九、头痛身重,午后发热 ,好,大家只要记住午后发热,大部分人就知道 三仁汤 了,但是有一些阴虚的人也会出现午后或晚上发热的。

        我们有另外一个辅助的,就是头痛身重,要么头痛,要么身上很困重,困重就证明有湿气嘛,一般阴虚的不会有困重感嘛,所以身上困重,午后发热,不用说了三仁汤,而且这个三仁汤在此次疫情当中运用特别广泛,为什么呢?因为武汉这个地方,以及根据五运六气本来就夹湿气,三仁汤就是湿郁化热,湿大于热的代表方剂,它就是吴鞠通的代表方。

        二十、发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口比较黏腻,一听就知道有湿气,而且还有表证,有表证又有湿气的,这种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藿,藿香的藿,朴,厚朴的朴,夏,半夏的夏,苓,茯苓的苓,藿朴夏苓汤。在这一次这个疫情当中运用得也相当广泛,为什么呢?因为它也是湿气,湿气困体,困倦,口腻,而此次疫情不管是寒湿疫,还是温湿疫,都有湿气,湿气是大家都公认的。

        二十一、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又发热。 也就是说这种病人只需要掌握一点,他发热身上痛,把汗一流,他不发热了,待会儿呢又发热,如此反复,这种呢要区别寒热往来,也要区别疟疾,因为他不是寒热往来,他是流了汗之后就解,不流汗就不解,这个代表方剂是 黄芩滑石汤 ,好多人不知道这个方子的,大家可以下去查一下啊,黄芩滑石汤。

        二十二、发热困倦,或咽肿,或吐泻 ,这个呢,在这次疫情当中也运用得比较广泛,大家可能很快都能反应出来,这个就是 甘露消毒丹 的主证和关键词。发热困倦,或咽肿,或吐泻。或者吐,或者泻啊,甘露消毒丹。为什么叫甘露消毒丹呢,它上吐下泻有点类似于中毒一样,喉咙还肿了,它叫甘露消毒丹,其实呢是体内有湿有热。

        二十三、发热恶寒,胸满腹胀,上吐下泻 ,这个呢也见到的比较多,但是呢,它不一定上吐下泻同时存在,有的同时存在,有的又有上吐又有下泻,有的只有吐,或者想吐,有的只有泻,但是它都会有恶寒发热,胸闷,,腹胀,这种情况呢 用藿香正气散 ,市面上有藿香正气胶囊,和藿香正气液,但是藿香正气液里含有酒精,所以呢没有藿香正气胶囊好,我个人认为。

        二十四、身热胸闷,心烦失眠,这个又用了张仲景的方子栀子豉汤。 栀子,淡豆豉,就是有热在胸部的这种情况。

        二十五、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渴喜饮,竹叶石膏汤。 那这个是《伤寒论》的方子,那还有和这个类似的呢,第二十六个。

        二十六、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这个用凉膈散。 这个是胸部的热所以我一起讲了。

        二十七、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好,大家只需要记住夜热早凉,晚上发热,早上起来就很凉快,这个用温病的方子, 青蒿鳖甲汤 。我们当时上大学的时候背就背“夜热早凉青蒿鳖甲”。几乎没有见到无效的,所以有些温病的方子,对证以后只要扣住几个字眼,特别有效。

        二十八、面红,四肢冷,下痢,脉弱,典型的上面好像有热,下面好像有寒 ,其实际上呢,它已经形成了戴阳证,这种情况一般是阳虚比较厉害的老人出现的。而且出现这种情况呢,还很危重, 代表方剂是白通汤 。

        二十九、出冷汗,或喘急,或脉微弱。 这种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已经快出现脱证了,我们得急救, 用参附汤 ,人参,附子。

        三十、高热惊厥,说胡话,这个用安宫牛黄丸 ,这都是急救的。说白了,这个参附汤和安宫牛黄丸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运用过,在武汉疫情当中,为什么呢?因为我所治的两千多人当中,没有一个到这个程度,就已经被治好了。而有一些阴阳两虚的,阴阳两绝的甚至可以用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这里讲的是如果大家以后碰到这种急症的时候,可以知道怎么用中医去治疗去抢救,所以这两个不是我在临床当中得出来的,而是在理论上得出来的。

        因为我和我的团队没有出现过一例死亡的症候,根本就没有发展到用参附汤和安宫牛黄丸的地步,大部分人就已经好转或者康复了,所以第二十九个和三十个这两个方子是我加上去的,并没有在这次在疫情当中运用到临床。那在上面这三十个方子当中,在此次疫情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是第2、5、8、9、10、11、15、16、19、20、22、27这12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最高。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十问里包括了外感和内伤的辨别,解释如下。

        1.寒热:有寒热的多为表证、外感证,无寒热的多为里证,内伤杂证;发热恶寒的为病在阳,无热恶寒的为病在阴。进一步还可结合其他症状加以分析,如发热恶寒兼头身疼痛的为太阳病;发热不恶寒兼口渴的为阳明病;寒热往来兼口苦、咽干、目眩的为少阳病。亦有不发热而但恶寒、手足常冷的为虚寒证;潮热或一阵烘热、手足心灼热的为虚热证;此外,对发热的时间也应加分辨,早减暮盛为时邪;早退暮起或早起暮退为虚劳;起伏定时,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的为疟疾。

        2.汗:汗与寒热有密切关系,如外感发热无汗是伤寒,有汗是伤风,汗出热减是病渐衰,汗后热反增高是邪渐人里。虚证中的阴虚盗汗,汗后感觉疲乏;阳虚自汗,汗后感觉身冷。更有表证发汗,汗出不止,热骤降而恶寒转甚,称为亡阳,有虚脱危险;也有发汗战栗,汗出类似虚脱而安卧脉静,称为战汗,是疾病转机之征,不必惊惶。若汗出如珠如油,四肢厥冷,脉伏,为垂亡之象,称做绝汗。

        3 .头:头痛无休止、有寒热的多为外感,头项痛属太阳,前额痛属阳明,两侧痛属少阳,巅顶痛属厥阴。痛有间歇,兼有眩晕重胀的多为内伤杂症,痛胀觉热的属肝火;眩晕畏光的属肝阳;痛剧面青的属肝寒;头重昏沉响鸣的属脑虚。痰湿内阻,清阳不升,亦能使人晕眩,但多兼舌腻恶心。

        4.身:一身酸痛,有表症的多为外感,汗出即减,不兼寒热,痛在关节,或游走四肢,为风寒湿痹,常与气候有关;手足麻木,或身体一处麻木的为气虚;仅有手大指或食指觉麻木,延及肘臂的为中风先兆。多卧身痛不舒,活动后轻减的为气血不和;身痛而重,举动不便的为湿阻经络。

        5.大便:便闭能食者为阳结,不能食者为阴结;腹满胀痛的为实证,不满不胀的为虚证;久病或老人、产妇经常大便困难,为血枯津燥;先干后澹为中气不足;大便常稀为脾虚;每逢五更天明泄泻的为肾虚;泄泻腹痛,泻下臭秽的为伤食;痛一阵泻一阵,泻下粘秽赤白,里急后重的为痢疾;骤然呕吐,水泻不止,肢麻头汗的为霍乱。

        6 .小便:小便清白为寒,黄赤为热,浑浊而不爽利为湿热。频数不禁为虚证;溲频而口渴多饮为消渴;溲时淋沥,茎中刺痛为淋证;小便不通,腹内胀急为癃闭。凡泄泻病人小便必少,小便渐长则泄泻将愈。

        7.饮食:胃主受纳,脾主消化。能食易饥为胃强,食入难消为脾弱,饮食喜冷为胃热,喜温为胃寒;食入即吐为热证.朝食暮吐为寒证。小儿恣食,腹痛,形瘦,多为虫积;孕妇见食恶心,为恶阻,此乃生理现象。口苦为肝胆有火,口甘为脾有湿热,口酸为肝胃不和,口咸为肾虚水泛.口淡多清水为胃寒。

        8 .胸:胸隔满闷多为气滞;懊憹嘈杂多为热郁;胸满痛为结胸;不痛而胀连心下为痞气;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为胸痹证。询问胸部症状必须联系脘腹两胁,如脘痛属胃,得食胀痛为实,食后痛缓为虚。腹痛属肠,痛而拒按为实,痛时喜按属虚。胁痛属肝,暴痛在气,久痛入络。

        9 .耳聋:暴聋多实,为肝胆之火上逆;久聋属虚,为肝肾阴分内亏。耳聋初起往往先有耳鸣,如潮声风声的为风热;如蝉声联唱的为阴虚;也有流脓作胀,似鸣似聋的为肝经湿热。

        10 .口渴:口干能饮为真渴,胃中有火;不能饮,饮亦不多,为假渴,胃中有湿。渴喜凉饮者为胃热,反喜热饮者为内寒。

        在问诊中,睡眠好坏,也应注意。如失眠多为虚弱症;眠短易醒为神不安;睡中多梦为相火旺;梦中惊呼为胆气虚;胸膈气闷,寐不得安为湿痰内阻。

        此外,记忆力是否衰退、性欲是否正常、有无遗精等,只要与病症有牵涉,都应问及,不厌求详。

        对于女病人,在问诊时,当问其月经调与不调,如经期超前,色鲜红者多属热;经期落后,色瘀紫者多属实;经行量少色淡者多属虚;经前腹痛,涩少挟瘀者多属气滞。倘经行感冒发热,或发热中经水来潮,神识不清,为热入血室。在一般情况下月经停止,已婚者须考虑是否受孕。

        小儿科古称哑科,这是因为一般不能直接听到病孩主诉的缘故。但也不能放松问诊,必须详询病孩的家长。除了询问发病时间、病情经过等外,对于是否种过牛痘、患过麻疹,也应注意。

湿热太重,全身痛,吃什么药好

       感冒,总体上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在这里先讨论普通感冒。普通感冒,祖国医学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感冒病例分布是散发性的,不引起流行,常易合并细菌感染。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一般经5~7天痊愈。

       感冒也是一种急性传染性鼻炎,俗称“伤风”。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其中以冠状病毒和鼻病毒为主要致病病毒。病毒从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并传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受凉、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烟洒过度、全身性疾病及鼻部本身的慢性疾病影响呼吸道畅通等,容易诱发感染。感冒发作后继发细菌感染。感冒起病时鼻内有干燥感及痒感、打喷嚏、全身不适或有低热,以后渐有鼻塞、嗅觉减退、流大量清水鼻涕、鼻粘膜充血、水肿、有大量清水样或脓性分泌物等。若无并发症,病程约为7~10天。

       应为病毒生存在人体细胞内,世界上没有药物可以直接杀死感冒病毒,有效方法就是依靠人体免疫系统。所以感冒应以支持疗法为主,特别注意休息、大量饮水、饮食清淡。这可给免疫系统充分的体力支持。

       感冒可能会引发细菌感染,但是千万不可随便使用药物治疗。在人体免疫系统杀死病毒后,绝大部分感染会自动痊愈。盲目药物治疗会增强细菌抗药性,从而损害人体免疫系统。

       “感冒”一词源出官场

       翻遍中医经典,均无“感冒”一词。说来别致,该病名的直接源头不在医家,却在官场。南宋年间,馆阁(中央级学术机构)设有轮流值班制度,每晚安排一名阁员值宿。当时值班阁员开溜成风,开溜的名堂,代代阁员约定俗成,在值班登记簿上均写为“肠肚不安”。

       一位名叫陈鹄的大学生,硬被拉去馆阁值宿。他开溜时,偏不循例照写“肠肚不安”,却标新立异大书“感风”二字。

       陈鹄之所以发明出“感风”这个新奇用语,自有客观原因。在很长时期内,中医对病因的表述都不规范明晰。南宋医学理论家陈无择首次把引致百病的病因区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就外因而论,又区分为六*,即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反常气候变化。陈鹄对他的同时代人陈无择尚未获得张扬的新学说显然已有了解,故而在开溜时能够卖弄小聪明,随手借来六*之首“风”,并前缀以“感”——感者,受也。

       陈鹄所创先例,为其后数世官场不时因袭,迨至清代,却发生突破性形变。

       却说清代官员办毕公事请假休息,例称请“感冒假”。“冒”——透出也。“感冒假”作为一个意义总体,可作如是阐释:本官在为该公务操劳之际,已感外*,隐病而坚持至今,症状终于爆发出面!故而不得不请假将养。

       基本概念

       感冒(common cold)又称伤风、冒风,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其特征。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季多见。由于感邪之不同、体质强弱不一,证候可表现为风寒、风热两大类,并有夹湿、夹暑的兼证,以及体虚感冒的差别。如果病情较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称为“时行感冒”。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的感冒范畴。西医学认为当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则原已存在于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为鼻病毒。

       发病机理

       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当气候剧变时,人体卫外功能不能适应,邪气乘虚由皮毛、口鼻而人,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偏寒者,则致寒邪束表,肺气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塞;偏热者,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感冒虽以风邪多见,但随季节不同,多夹时气或非时之气,如夹湿、夹暑等。

       辨证主症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脉浮。

       兼见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鼻痒喷嚏,鼻塞声重,咯痰液清稀,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感冒;微恶风寒,发热重,有汗,鼻塞浊涕,咯痰稠或黄,咽喉肿痛,口渴,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感冒;夹湿则头痛如裹,胸闷纳呆;夹暑则汗出不解,心烦口渴。

       疾病分类

       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用于治疗感冒的药物有许多种。由于中成药具有副作用小、疗效好的特点,故很受人们青睐。但临床实践证明,如果中成药选用不当,也可延误病情。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四种类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类型的感冒应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一、风寒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等特点。这种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原则。病人可选用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冲剂、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午时茶颗粒等药物治疗。若病人兼有内热便秘的症状,可服用防风通圣丸治疗。风寒型感冒病人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药物。

       二、风热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痰液粘稠呈**等特点。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病人可选用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丸、羚羊解毒丸等药物治疗。风热型感冒病人忌用九味羌活丸、理肺丸等药物。

       三、暑湿型感冒:病人表现为畏寒、发热、口淡无味、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病人可选用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丸等药物治疗。如果病人胃肠道症状较重,不宜选用保和丸、山楂丸、香砂养胃丸等药物。

       四、时行感冒:病人的症状与风热感冒的症状相似。但时行感冒病人较风热感冒病人的症状重。病人可表现为高热、怕冷、寒战、头痛剧烈、肢体酸痛、疲乏无力等症状。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疏风透表为主。病人可选用防风通圣丸、重感灵片、重感片等药物治疗。如果时行感冒的病人单用银翘解毒片、强力银翘片、桑菊感冒片或牛黄解毒片等药物治疗,则疗效较差。

       总之,感冒病人应根据自身的病情特点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否则会影响疗效,延误病情。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配穴风寒感冒撸?臃缑拧⒎斡幔环缛雀忻罢?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香;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夹湿者,加阴陵泉;夹暑者,加委中。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风热感冒,大椎行刺络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少商、委中用点刺出血法,余穴用泻法。

       方义感冒为外邪侵犯肺卫所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既可疏散风邪,又与太阳穴相配可清利头目。

       2.其他治疗

       (1)拔火罐法选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后留罐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本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2)刺络拔罐法选大椎、风门、身柱、肺俞,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颜色转淡后,加火罐于穴位上,留罐10分钟后起罐,清洁局部并再次消毒针眼。本法适用于风热感冒。

       (3)耳针法选肺、内鼻、下屏尖、额,用中、强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体,毫针刺。

       3。感冒的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 取大蒜2枚捣汁拌面粉做成圆锥状,塞人鼻孔(两侧交替),每次留塞15—20分钟,每日4.5次。具有祛风散寒、宣肺通窍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

       2.外治法 取葱白、生姜各30克,食盐5克,共捣成糊状,加入适量白酒调匀,用纱布包好,涂擦胸背、肘胭窝及手足心。一般有解表散邪的功效,涂擦后15分钟左右会有汗出,感冒诸症可以解除。

       3.饮食疗法 取苏叶3-6克,生姜3克,洗净切碎,放人茶杯内,冲人沸水200~300毫升,加盖泡10分钟,再放人红糖15克搅匀,趁热饮用。具有解表散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初起,恶寒、无汗、头痛者。

       4。如何巧选中成药治疗感冒

       随着气温的降低,感冒的人越来越多,选用口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毒副作用小且简便不影响工作,符合阶梯用药原则。但是,面对市场上品种繁多的药品,我们切忌盲目选用,必须对症用药,否则,不仅无效,延误病情,甚至加重病情。在此,介绍几种简单的选用方法。

       1、风寒性感冒。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这时应该选用发散风寒的辛温解表药,如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不能选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误用会加重病情或者迁延不愈。

       2、风热性感冒。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宜胀,咽喉红作痛或者胀痛,或口干欲饮,咳嗽,咯痰黄稠。这时应该选用清热宣肺的辛凉解表药,如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羚翘解毒丸等,不能选用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误用会引起体温升高,咽疼加重。

       3、感寒湿滞性感冒。外用风寒表症,发热严守恶寒,体温不高,头痛,内有痰湿中阻,胃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泻下。可选用解表化湿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液或藿香正气水,不可服用保和丸、山楂丸。

       4、表里双感性感冒。症状为壮热憎寒,头痛目眩,口苦口干,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这时应该选用表里双解的药物,如防风通圣丸。

       5、气虚性感冒。症状为身体素虚,抵抗力低,平时易出汗,不耐风寒,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轻度发烧,鼻流清涕,常缠绵日久不愈,或者反复感冒。这时用一般感冒药疗效不好,应该选用补中益气丸。

       5。中医药方

       (一)

       辨证血虚外感。

       治法辛凉解表。

       方名桑枝茅根汤。

       组成嫩桑枝30克,白茅根30克,霜桑叶9克,净连翘9克,苦桔梗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冷方南方。

       (二)

       辨证外感时疫邪毒。

       治法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方名青银汤。

       组成青蒿6克(后下),银柴胡12克,桔梗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银花12克,板蓝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炯抗方。

       (三)

       辨证外感风热。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肃肺。

       方名银栀汤。

       组成银花12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朱广华方。

       (四)

       辨证阴虚外感。

       治法养阴清热,宣肺解毒。

       方名蓝地汤。

       组成板蓝根50克,生地50克,寸冬20克,知母20克,桑叶20克,桔梗15克,蝉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程光正方。

       (五)

       辨证湿邪犯表,内阻脾胃。

       治法芳香化湿,发汗解表,理气健脾,调整胃肠。。

       方名藿朴三仁汤。

       组成藿香8克,厚朴6克,法夏6克,茯苓9克,杏仁6克,苡仁12克,白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孙克勤方。

       (六)

       辨证外感风寒。

       治法辛温解表。

       方名荆防排毒汤加减。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桑叶9克,豆豉12克,羌独活各10克,前胡6克,陈皮6克,薄荷6克(后下),鲜姜2片,杏仁10克,苏叶9克,焦枳壳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闻鸡方。

       (七)“寒包火”内热外寒型感冒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国平先生独创“感冒合剂”。具体方药如下:

       炙麻黄6g 杏仁10g 生石膏30g 生甘草5g

       柴胡10g 黄芩10g 板蓝根15g 银花20g

       羌活10g 苏叶10g 薄荷6g

       病名。指外感风寒等外邪或因时令不正而致病。见《丹溪心法·中寒》。《医理真传》卷一:“夫病而曰外感者,病邪由外而入内也。外者何?风寒暑湿燥火六*之气也。”临床上当分轻重、寒热。《证治要诀》卷二:“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起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临床以恶风寒、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全身酸楚等症为多见,或有发热,或有咳嗽,或见咽痒、咽痛。风寒感冒,宜辛温解表,用葱豉汤、荆防败毒散等方;风热感冒者,宜辛凉解表,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虚人感冒,宜参苏饮。感冒呈流行趋势者,又名时行感冒,病情一般重于普通感冒,《七松岩集》:“凡感冒之病,以为轻浅,忽略不治,又兼饮食不节,荤酒不戒,以致轻病变重……”提示医生和患者对此病不容轻视。参见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时行感冒等条。又:感冒又有俗名伤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伤风》中提出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疗四时感冒、伤风、症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等症;如兼见咳嗽涕唾稠粘,可选用桑菊饮、银翘散、杏苏散等方。如见恶寒甚而口渴、心烦、便秘、脉洪数者,可用清凉饮加减。

       按语

       1.感冒与某些传染病早期症状相似,临床应加以鉴别。

       2.在感冒流行期,针灸足三里(双),每日1次,连续3天,有预防作用。

       疾病预防

       非药物防治感冒十五法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至今尚无特效疗法,目前只能对症处理,让其逐渐自愈。本文介绍几种奇特疗方,读者不妨一试。

       1、喝鸡汤:美国有两家临床医疗中心报道,喝鸡汤能抑制咽喉及呼吸道炎症,对消除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咽喉痛等症状极为有效。因为鸡肉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能显著增强机体对感冒病毒的抵抗能力,鸡肉中还含有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具有增强咽部血液循环和鼻腔液分泌的作用,这对保护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病毒,加速感冒痊愈有良好的作用。

       2、多食萝卜:实践证明,萝卜中的萝卜素对预防、治疗感冒有独特作用。具体做法是把甜脆多汁的萝卜切碎,压出半茶杯汁,再把生姜捣碎,榨出少量姜汁,加入萝卜汁中,然后加白糖或蜂蜜,拌匀后冲入开水当饮料喝,每日三次,连服两天,可以清热、解毒、祛寒,防治感冒。

       3、糖姜茶合饮:因感冒多为外感风寒之邪,常有头痛、鼻塞、流涕及一身关节酸痛,甚至怕冷、发热等症状。可用红糖、生姜、红茶各适量,煮汤饮,每日1-2次,不仅暖身去寒,而且有良好的防治感冒功能。

       4、少吃食盐:实验证明,少吃点含钠的食盐,可提高唾液中溶菌酶的含量,保护口腔、咽喉部粘膜上皮细胞,让其分泌出更多的免疫球蛋白A及干扰素来对付感冒病毒。因此,每日吃盐量控制在5克以内,对防治感冒大有益处。

       5、冲服蜂蜜:蜂蜜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每日早晚两次冲服,可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感冒及其它病毒性疾病。

       6、服酵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达斯古普塔教授在试验中发现,在制作面包的酵母中,含有一种可防止感冒病毒在人体细胞内繁殖扩散的成分,能治疗普通感冒,但对流行性感冒无效。

       7、多吃佐料: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认为,生姜、干辣椒有助于人体驱逐感冒病毒,止咳化痰。美国癌症研究院在不久前透露,大蒜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在烹调菜肴时多加点佐料,可使感冒早愈。

       8、食醋滴鼻、熏蒸:将食醋以冷开水稀释,配制成5%-10%溶液滴鼻,每日4-6次,每侧鼻孔滴入2-3滴,对治疗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有很好的疗效。尤其是感冒初期,疗效更佳,食醋可杀灭潜伏在鼻咽部的感冒病毒。在感冒流行期间,用食醋滴鼻有可靠的预防作用。另外,食醋熏蒸也可治疗感冒,即将100克食醋放在火炉上熏蒸,室内不仅顿时生香,而且醋分子飘散在空气中杀灭室内的感冒病毒,能有效地防治感冒发生。感冒流行期间,每日最好熏蒸食醋1-2次。

       9、搓手:由于手拇指根部(医学上称为大鱼际)肌肉丰富,伸开手掌时,明显突起,占手掌很大面积。大鱼际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每日搓搓,对于改善易感冒的体质大有益处。其方法是:对搓两手大鱼际,直到搓热为止。搓法恰似用双掌搓花生米的皮一样。一只手固定,转另一只手的大鱼际,两手上下交替。两个大鱼际向相反方向对搓,大约搓一到两分钟,整个手掌便会发热。这样做可促进血液循环,强化身体新陈代谢,所以能增强体质,故而不易感冒。

       10、按摩鼻翼:两手微握拳,以屈曲的拇指背面上下往返按摩鼻翼两侧。每日上下午和按摩15-30次,以局部红、热为度。一法可改善鼻部血液循环,促进粘膜细胞分泌,并通过纤毛的“定向摆动”,将感冒病毒及其有害的代谢物排出体外。

       11、穴位按摩:用双物的拇指、食指、中指指端(任用一指)按摩鼻道、迎香、鼻流等穴后,再用鱼际穴周围的肌肉发达区,揉搓鼻腔两侧由迎香穴至印堂穴的感冒敏感区。按摩涌泉穴和足心,直至发热,使这两个区域的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这样可预防风寒侵入,拒敌于大门之外。

       12、针灸治法:我国的针灸对感冒颇有疗效。当您患感冒时,尽早去针灸,可以使鼻塞、头痛立见影地减轻,并能使增高的体温经过一昼夜渐渐恢复正常。由于针灸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使体内免疫功能增强,故疗效可靠。治疗感冒的有效穴位是:上星、印堂、风池、迎香、合谷、外关。留针15分钟,每日针一次,一般2-3次可痊愈。

       13、多睡觉: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在睡眠时,体内细菌可制造出一种叫“胞壁酸”的物质,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能加速感冒及其他病毒疾病的康复。因此提出睡眠也是一种治疗方式,特别是对感冒尤为适用。

       14、呼吸蒸气:在大口茶杯中,装入开水一杯,面部俯于其上,对着袅袅上升的热蒸气,作深呼吸运动,直到杯中水凉为止,每日数次。此法治疗感冒,特别是初发感冒效果较好。

       15、冷水洗面:此法一般从夏季开始,秋冬不辍,以增强适当性。每日早晚坚持用冷开水洗脸,这样可增加面部的血液循环,提高抗病、耐寒能力,从而预防感冒的发生。

       感冒期间别锻炼

       刚感冒,趁着难受还不明显,去打球、跑步,痛痛快快出身大汗,让感冒的症状减轻一些,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教研室主任王安利说,这可不是什么治疗感冒的“偏方”,运动的结果只能像“抱薪救火”一样,让小感冒变成大病。

       运动时,会大量出汗,体内的毒素排出较快,表面上看,可以暂时缓解感冒的症状,但会埋下不小的“隐患”,因为,激烈的运动后大约24小时内,会出现免疫抑制的情况,在这段时间里,免疫细胞开始“罢工”,进行休息调养,而感冒病毒入侵体内,正需要免疫系统与之斗争,没有免疫细胞,感冒病菌自然分外猖狂,很可能让小感冒演变为病毒性心肌炎、肺炎、风湿病。同时,运动后机体代谢会相对旺盛些,这样大量消耗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等,会削弱身体的抵抗力,“脆弱”的抵抗力在人多的运动场合,常常经不起任何细菌的攻击,加重感冒的程度。

       增强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是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好的办法。如坚持有规律的合适的身体锻炼、坚持冷水浴,提高机体预防疾病能力及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做好防寒工作,避免发病诱因。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劳,特别是晚上工作过度。注意呼吸道病人的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等。

       预防:冬天锻炼需防感冒

       感冒后还是要尽量休息,为身体的抵抗力创造有利的条件,靠多喝水来排除体内的毒素,而感冒痊愈后,也要选择温和的运动,让休息了一段时间的肌肉和关节有个适应的过程。

       中医辨证论治

       1、风寒感冒

       证候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次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药方 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10g,防风10g,羌活6g,独活10g,柴胡10g,前胡6g,川芎6g,枳壳6g,茯苓10g,桔梗6g,甘草3g,薄荷6g(后下)

       2、风热感冒

       治法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药用 银翘散加减。

       3、暑湿感冒

       治法 清暑祛湿解表

       药用 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

       治法 益气解表

       药用 参苏饮加减。

       5、阴虚感冒

       治法 滋阴解表

       要用 加减葳蕤汤加减

       感冒的其他意思

       网络用语

       意思是对某事物有感觉、有兴趣或很在乎很敏感的意思。

       不感冒:意思就是对某事物没什么感觉,没什么兴趣。

       湿热:湿邪和热邪合并发病,热盛则为火邪,故又称为湿火。症状有头胀,胸闷,身重;如湿热在里郁蒸,则为黄疸;湿热蕴结肠胃,则有腹胀、腹痛、热痢等证;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而黄赤,下肢小腿部红肿疼痛。治疗宜化湿清热,黄疸用茵陈篙汤;热痢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木香槟榔丸;小腿红肿疼痛,则用三妙丸。 湿热在气分:化湿法与清热法合用,但须依据湿与热的偏重而有所侧重。 1 . 湿重于热:发热但热度不很高,疲乏,嗜睡,胸腹胀闷不舒,口淡不渴,舌苔白,治疗宜苦温芳化,如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2 . 热重于湿:高热口渴,汗出身重,胸膈满闷,脉洪大,治疗宜清气燥湿,如用苍术白虎汤。 3 . 湿热并重:身痛,渴不多饮或不渴,出汗后热减但又回升,脉缓,舌苔淡黄而滑,治疗宜清热化湿,如用黄芩滑石汤。 4 . 湿邪内陷心包:神志不清,昏睡,半昏迷或昏迷,时有谵语,舌苔黄厚腻,治疗宜芳香化浊开窍、清热利湿,如用菖蒲郁金汤。 由于祛湿药性味辛燥,易伤耗津液,所以一般热病不兼湿的,原则上不使用。 湿温:多发生于夏末秋初,与感受湿热交蒸之气有关。发病较缓与病程较长为本病特点。初起有恶寒、头痛、身重、苔白等。传入气分则发热出汗而不恶寒。如热重于湿,便出现高热不退,胸闷,心烦,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洪滑等证候。湿重于热,则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口不渴或渴而饮不多,汗出,胸闷,午后发热较甚,舌苔白腻或白好滑而厚,脉象多濡缓。如在气分不解,湿邪化燥,热传营血,灼伤阴液,往往就出现斑疹、吐血、便血等症状。治疗有芳香化浊、苦寒清热、淡渗利湿等法,按湿热的多少加以运用。如湿重的,以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为主,佐以苦寒清热,用藿香正气散或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加减;热重的,以苦寒清热为主,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为辅,用黄芩滑石汤或甘露消毒饮等加减。病初起时不宜用发汗、攻下、滋润等法。%D%A追问:%D%A不太听得懂你在说什么?你是医生吗?%D%A回答:%D%A我不是医生,只是提供资料给你参考。不知哪个地方你看不懂呢,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也就是说湿热病又分为几种类型的,要看具体症状对症用药。%D%A

       好了,关于“藿朴三仁汤”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藿朴三仁汤”,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