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食材大全 食材大全
生姜泻心汤加细辛吴茱萸_生姜泻心汤加细辛吴茱萸的功效
佚名 2024-04-28 人已围观
简介生姜泻心汤加细辛吴茱萸_生姜泻心汤加细辛吴茱萸的功效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生姜泻心汤加细辛吴茱萸”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к???????????????2.伤寒论方笔记3.中草药名方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生姜泻心汤加细辛吴茱萸”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к???????????????
2.伤寒论方笔记
3.中草药名方:生姜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к???????????????
中医内科经方药体系大体可分成下列几大系统:麻黄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气汤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黄系等。
本系方剂皆出自《伤寒论》、《金贵要略》,其主方麻黄汤、桂枝汤原为外感风寒之主方,但通过各种加减化裁,变化出一个庞大的方剂体系,不仅治疗外感有效,同时在治疗各种内伤病方面也有极为显著的效果。
1.麻黄汤类方:
①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水煎服用,治疗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而紧的风寒表证;
近人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及试验证明,此方对感冒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证明古人所谓风寒表证,大体上就是西医所说的病毒性上感;
②此方加生石膏,为大青龙汤,主治头痛,身痛,发热恶寒,恶寒口渴,烦躁,脉浮紧,此为表实兼有里热,即风寒表证入里化热之主方。
近人用此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恒有疗效,如加银花、连翘、公英、败酱等清热解毒药则疗效更确切。
③大青龙汤去桂枝、姜、枣,名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中医谓此方适应烦、喘、渴、咳四大证。
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适合于一切支气管、肺部之感染,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之肺不感染。
④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名越婢汤,主治分水,一身体悉肿,。
近人经验可治疗急、慢性肾炎及各种内分泌性浮肿。
⑤麻黄汤去桂枝,名三拗汤,治疗风寒咳嗽及喘息。
⑥麻黄汤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疗各种风湿疼痛;
⑦麻黄汤去桂枝、姜枣加薏苡仁,名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治疗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普所剧者;
⑧麻黄附子细辛汤,乃阳虚感寒之主方,可治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沉细。
近人认为此方对一切病毒性上感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合于体质素虚、血压偏低的上感,另外对病窦综合征亦有一定疗效;
⑨上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作用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但解表寒之力较弱。
桂枝汤号称“群方之冠”,方出《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组成,主治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浮紧,此为风寒表虚证,即现代之伤风感冒类。此方之主要运用不在治疗伤风感冒,而在通过加减化裁,治疗一系列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诸多内伤病证。
①此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让,治风寒喘息;
②此方加葛根,名葛根汤,治分喊表虚兼项背强几几;
③此方去芍药,名桂枝去芍药汤,治表虚兼脉促而胸满者;
④此方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汤,治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另外,还有三组方药在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大,疗效亦确切,通常将其视为桂枝汤类方。
①苓桂术甘汤类方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起即头眩,身为振振摇,此为脾虚痰饮证;
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可能包括心脏病、心衰、胃肠功能紊乱等。
b.此方去桂枝加干姜,名肾着汤,治寒湿所伤,腰部冷痛;
c.此方白术,加大枣,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d.此方去白术加黄芪,防己,名防己茯苓汤,治皮水,四肢肿,水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e.此方去白术加生姜,名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汗出不渴。
②五苓散类方
a.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药组成,主治外感风寒、内聚水湿之证。主要临床用来治疗头痛,发热恶寒,小便不利,水肿身重等;
以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可适用于所有浮肿患者,包括心性浮肿、肝性浮肿、肾性浮肿等;
b.此方去桂枝,名四苓散,主治水肿,又治内伤饮食,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少腹作胀;
f.此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g.此方去桂枝、泽泻,名猪苓散,治病在膈上,呕吐思饮者;
h.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治小便不利;
i.加苍术,名苍术五苓散,治寒湿;
j.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k.家生石膏、滑石、含水石,名桂苓甘露饮,清六腑之热;
l.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泽汤,均可治疗无病而渴或病差而渴。
本系方剂大多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均属中药和解剂范畴。
1.柴胡汤类方
①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代表方,由柴、芩、参、草、姜、夏、枣等七味药物组成,主治少阳证,即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苔薄白。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与亚急性、慢性炎症之全身反应性临床表现相类同,因此人们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肝炎、胰腺炎、胸膜炎、盆腔炎、关节炎、胃炎、肠炎之亚急性、慢性过程,经常取得满意疗效。本方通过多变的加减法,对其他疾病之对症治疗亦能得心应手。
加减: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党参,加瓜蒌;
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外有微热而不渴,去党参,加桂枝;
咳嗽者,去党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②柴胡桂枝汤: 为小柴胡汤加桂枝,主治太少合证,即小柴胡汤证和桂枝汤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③大柴胡汤: 为小柴胡汤去党参,加枳实,大黄,白芍,主治少阳阳明合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郁郁微烦,心下痞鞭,腹满而痛,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燥,脉弦有力。
④复方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加川楝子,元胡,木香,公英,可治疗急性胆囊炎、溃疡病穿孔等。
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为小柴胡汤加茯苓、铅丹、桂枝、大黄、生龙骨、生牡蛎,主治三阳合证,神浮阳越,临床主要表现为“伤寒***日,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
⑥柴胡陷胸汤: 为小柴胡汤加瓜蒌、黄连、枳实,治疗往来寒热,胸膈饱闷,按之则痛,口苦苔黄。
⑦柴平汤: 即小柴胡汤加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治肝气郁结,胸胁疼痛。
⑧柴胡加芒硝汤: 即小柴胡汤加芒硝,治“伤寒十三日,腹满谵语者”。
⑨柴胡桂枝干姜汤: 为小柴胡汤去半夏、姜、枣,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蛎,治胸胁满而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
2.四逆散类方
①四逆散: 为本类方之代表方剂,为调和肝脾、和解内外之主方,该方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四味药物组成,《伤寒论》谓此方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说明此方可治疗由于全身各系统之疾病引起之四肢逆冷。
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上述主治可归纳为调节内外,其意在使内外之阴阳调和,四肢逆冷乃解。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为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手足逆冷,这种植物神经功能之紊乱可由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引致。
另外,四逆散尚可调和肝脾。所谓调和肝脾,即治疗肝胃不。肝胃不和的实质是肝木克土,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可治疗慢性胃部疾患和慢性肝脏疾患。
②柴胡疏肝散: 为四逆散加川芎、香附,是肝郁胁痛的首选方,适应一切肝病之肝痛。
①逍遥散(《合剂局方》)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由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柴胡煨,薄荷组成,为主治肝郁脾虚之主方。临床适应证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苦满,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体乏无力。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应慢性肝病,胃病,胆囊及胆道疾患。
另外,依据肝主冲任的理论,此方是中医调经之主方,适应于月经提前、错后、不定期。
又依据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此方为中医治疗眼疾之主方,适应视网膜、球后视神经疾患等。
②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主治肝郁火旺之证。
③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为逍遥散加熟地,增加滋阴补血之力,主治肝郁脾虚、气血亏损。
④抑肝散:逍遥散去白芍、白术,加川芎、苍术、钩藤,主治肝郁燥烦,夜寐不宁。
本系方药多出自《伤寒论》,大体可归纳为三组类方:白虎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除《伤寒论》原有方药外,后世诸家,尤其是温病学派对系统方药有大量补充。
1.白虎汤类方
①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四味药组成,是《伤寒论》著名方剂,主治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大脉)。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本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高热疾患,即适合于各种感染性疾患之发烧,又适宜于各种理化因素引起的发烧,有人称此方为中医热症之首方,是不过分的。
②人参白虎汤:即白虎汤加人参,主治里热炽盛、气阴两虚。
③白虎加桂枝汤:即白虎汤加桂枝,主治“温疟者,其脉平,身无寒但热,关节疼烦,时呕。”亦有用此方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热、血沉快。
④白虎加苍术汤:即白虎汤加苍术(《活人书》),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头痛如裹,烦热胸闷,口渴不饮。
⑤羚犀白虎汤:白虎汤加羚羊角,犀角(可用水牛角代之),主治外感温病,气血两亏,高热烦渴,神昏谵语。
⑥化班汤:白虎汤加玄参,犀角,主治热入血分,谵语,发斑,舌绛苔黄。
⑦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去知母,加半夏、麦冬、竹叶,主治余热未情、气阴两伤,证见身热多汗,口干喜饮,虚羸少气,气逆欲呕。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合于一切热病后期,病人存在明显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且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之候。
2.承气汤类方
此类方多出自《伤寒论》,
①大承气汤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主治阳明腑证,证见痞、满、燥、实四证。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急腹症,包括阑尾炎、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等。
②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主治胸腹痞满,苔老黄,脉滑数。
③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治腹痛拒按,舌苔老黄,脉滑数。
④三化汤(《活法机要》):大承气汤去芒硝,加羌活,治中风,便溺阻隔。
⑤凉膈散(《局方》),调胃承气汤加黄芩、连翘、栀子、薄荷、蜂蜜,主治肺胃实火,证见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咳唾血痰,口舌生疮,苔黄脉数。
⑥大陷胸汤:小承气汤去甘草,加甘遂,证见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燥结,口舌干燥,小有潮热。
⑦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练蜜为丸,主治与大陷胸汤略同,惟其作用较缓和,适合于该病发病较缓者。
⑧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主治膀胱蓄血证,证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下血。
①泻心汤方出《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组成,主治邪火内炽所形成的各种病变,如高热、便秘、溲赤、舌苔黄厚腻、脉数、胸中烦热、黄疸、吐血、衄血、疔疮痈肿。
②此方加枳壳、木香,名胆道排石汤2号(大连医学院),主治胆石症、胆囊炎。
③枳实导致汤(李东垣):枳实、白术、茯苓、泽泻,主治湿热交阻于胃肠,下痢赤白等证。
④附子泻心汤:泻心汤加附子,主治心下痞鞭,恶寒,汗出。
⑤半夏泻心汤:泻心汤去大黄,加半夏,干姜,党参,大枣,甘草,主治寒热互结于胃肠,临床证见心下痞鞭,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⑥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纳谷不化,烦躁不安。
⑦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干噎食臭。
⑧葛根芩连汤:泻心汤去大黄,加葛根、甘草,主治汗出而喘,身热不利。
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栀子,主治火热成毒证,如疔痈、疮疡、丹毒、发颐等一切火聚成毒之证。
今年日本学者报告本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甚效。
⑩石膏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香豉、栀子、麻黄、生石膏,主治表证入里化热,证见头痛无汗,发热恶寒,口渴面赤,燥烦。
⑾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泻心汤去大黄,加板蓝根、玄参、牛蒡子、马勃、连翘、陈皮、甘草、僵蚕、柴胡、薄荷、桔梗、升麻,主治热毒上功所致之痄腮发颐,大头瘟证,头面丹毒等,以知其对流行性腮腺炎有特效,可抑制腮腺炎病毒。
本系方剂指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二方加减化裁而来的系列方剂。两方出自《合剂局方》,四君补气,四物补血,均属扶正固本之要方。有时二者单独加味,组成一系列宜气固本剂和养血补血剂;有时二方相互结合,形成气血双补剂。总之本系方药是中医扶正固本之重要系列。
1.四君子汤类方
①四君子汤为著名方剂,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组成,主治脾胃气血证,临床表现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本方为中医治疗虚寒性脾胃证候的基础方。
拨那个西医角度来看,此方可治疗一切胃肠道慢性疾病,包括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结肠炎、慢性痢疾等,另外还可以治疗贫血、神经衰弱、脱发等,总之凡属全身功能低下的疾病,多可以此方加味化裁治疗。
②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治疗脾胃虚寒,胸膈闷满。
③异功散(《小儿药证直决》):四君子汤加陈皮,主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
④香砂六君子汤(《局方》):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
⑤六神散(《效良方》):四君子汤加扁豆、黄芪、姜、枣,主治脾胃虚弱,津气不足,虚乏身热。
⑥参苓白术散(《合剂局方》):四君子汤加山药、白扁豆、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缩砂仁,主治脾胃气虚,湿滞中焦,临床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脘腹胀满,肠鸣腹泻。
⑦归脾汤(《济生方》):四君子汤加当归、圆肉、木香、远志、酸枣仁,主治心脾两虚,证见淹没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⑧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四君子汤去茯苓,加当归、唤起、陈皮、柴胡、升麻,主治中气不足,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或兼自汗,渴喜热饮,头痛畏寒,脉虚大;或兼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⑨调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木香,易白术为苍术,主治中气不足,脾胃湿滞,气机不畅而见的胸闷体倦。
⑩黄芪人参汤(《脾胃论》):主治夏日暑热太盛,热伤元气,乏力,困倦,发热,厌食,汗出不止。
⑾升阳益胃汤(《兰室秘藏》):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半夏、羌活、独活、白芍、防风、茯苓、泽泻、黄连、生姜、大枣,主治脾胃气虚,脘腹不舒,肢节疼痛。
⑿妙香散(《和剂局方》):归脾汤加麝香、辰砂、山药、桔梗,主治心气不足,意志不定,惊悸恐怖,喜怒无常。
⒀归脾汤加生脉散为治疗低血压之效方。
2.四物汤类方
①四物汤为著名方剂,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四药组成,主治营血虚损,冲任不和,临床见妇人经血不调,脐腹作痛,崩中漏下,血瘕积聚,颜面不华,舌淡苔薄,脉沉细。
西医认为本方临床用途甚光,可用于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陈旧性宫外孕等,此外尚可用来治疗肝脏疾患,冠心病,皮肤病及外伤等。
②胶艾汤(《千金翼》):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干姜、甘草,治胎产崩漏。
③胶艾四物汤(《古今医鉴》):胶艾汤加蒲黄、 黄连、 黄芩、 生地、 栀子、地榆、白术、甘草,主治妇人血虚火旺,血崩不止。
④桃红四物汤(《古今医鉴》):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易白芍为赤芍,治血虚血淤,广泛适用于跌打损伤,妇产可症块,经闭,痛经,死胎不出,恶露不止。
⑤知柏四物汤(《证因脉治》):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治血虚兼阴虚火动,此方以蜂蜜练为丸,名公用于汤剂类同,惟药效较缓。
⑥艾附暖宫丸(《直指方》):四物汤加艾叶、香附,以蜡糊为丸,主治血虚宫寒久不受孕。
⑦玉镯散(《本事方》):四物汤加调胃承气汤,治疗经团腹痛拒按,六脉有力。
⑧佛手散(《本事方》):四物汤去熟地、白芍,治妇人血虚感冒,胎动下雪,胎死腹中。
⑨八珍汤(《丹溪新法》):四物汤加四君子汤,主治气血两亏,营卫双虚。再加黄芪,肉桂,名十全大补汤(《局方》),气血双补力更大。
⑩学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柴胡、枳壳、甘草、桔梗、牛膝,主治上焦淤血,症见头痛,胸闷,胸中烦热,急躁易怒,心悸不眠,呃逆干呕。
此方乃当前广泛运用之方剂,西医诊断之偏头痛,动脉硬化之头晕,头痛,耳鸣,冠心病,皆可以此方治疗获效;尚可治疗神经衰弱,盆腔炎,不明原因之发热。
⑾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五灵脂、甘草、乌药、枳壳、丹皮、香附,主治膈下血瘀,两些积块,胁疼不移。
⑿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蒲黄、五灵脂、没药、干姜、肉桂、小茴香、主治少腹血淤,经来腹痛。
⒀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老葱、姜、枣、麝香,主治头面血淤,耳聋,酒糟鼻。
⒁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赤芍,加没药、五灵脂、甘草、地龙、秦艽、香附、牛膝,主治气血痹阻,关节疼痛,全身疼痛。
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去生地,加地龙、黄芪,主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蹇涩。
⒃冠心Ⅱ号(北京地区协作组方):为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红花、降香、丹参,主治冠心病、心绞痛之效方。
⒄生化汤(《付青主女科》):四物汤去芍药、生地,加桃仁、黑姜、甘草,主治产后胞寒,淤血内阻,症见少腹冷痛,恶露不行,我国居民产后常规用此方。
⒅温经汤(《金贵要略》):四物汤去生地,加党参、阿胶、麦冬、桂枝、丹皮、生姜、半夏、甘草、吴茱萸,主治冲任虚寒,淤血阻滞,临床症见月事不调,经期错后,或逾期不止,少腹冷痛,久不受孕,另外尚可治疗暮即发烧,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先有肾气丸,此方出自《金贵要略》,由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附子、桂枝八药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附桂。五代时著名小儿科医家钱乙将上方之桂、附去除,定名六味地黄汤,以此方加减化裁,出现了一系列以补肾为主要功能的方剂系列。
1.六味地黄汤(丸)类方
①六味地黄汤又叫六味地黄丸,方出《小儿药证直诀》,此方可汤服,亦可炼蜜为丸,故有汤、丸两种名称。此方由生地(熟地亦可)、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组成,为滋补肾阴之代表方。治疗症状为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现代医学认为,此方之适应症大多与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有关,同时此方可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临床对白血病、食道癌、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红斑性狼疮、肺气肿、肺心病、妇女月经不调均可加减使用。
②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系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治阴虚火旺,内热著者。
③杞菊地黄汤(《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枸杞、菊花,治肝肾阴虚,眼花涩痛。
④都气丸(《医宗己任编》),系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治肾不纳气,呼吸困难。
⑤八仙长寿丸(《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治肺肾阴虚,喘咳频频。
⑥左归饮(《景岳全书》),系六味地黄汤去丹皮,加枸杞、甘草,治肾水不足,阴液亏损,腰酸遗精,口燥盗汗,大渴引饮。
2.肾气汤(丸)类方
①肾气丸,此方出自(《景岳全书》),为补肾阳之代表方剂,方由干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组成,适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形寒怯冷、自汗、尺脉弱;同时亦适应在上述症候基础之上出现的阳痿、遗精、早泄、全身浮肿、小便不利之证。此方意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所谓“益火之源”即补肾壮阳之意。
②济生肾气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治阳虚水泛,浮肿尿少。
③十补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鹿茸、五味子,治阳虚日久,面色黧黑,手足冷肿,腰膝无力,身体羸瘦,腰痛酸楚。
④右归饮(《景岳全书》),系肾气丸去丹皮,加杜仲、枸杞、甘草,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⑤补肾丸(经验方),系肾气丸去丹皮,加黄芪、*羊藿、破故纸、五味子、仙茅、巴戟天、杜仲、鹿茸、枸杞子、大云,治疗阳痿遗精、腰酸腿冷。
伤寒论方笔记
(人参, 大枣, 生姜) 共13个方剂使用:
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生姜泻心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旋复代赭汤,炙甘草汤,茱萸汤,橘皮竹茹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竹叶汤
1.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3.柴胡加芒硝汤: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5.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6.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 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7.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 1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 1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 1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 16)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 1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 18)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394条.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 1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5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 20)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第2条.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 21)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1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8.旋复代赭汤: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9.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0.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 1)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 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 4)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8条.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 5)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9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11.橘皮竹茹汤:橘皮二升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 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23条.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12.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柴胡八两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 1)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第5条.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13.竹叶汤:竹叶一把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 1)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第9条.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中草药名方:生姜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1.桂枝汤:
桂枝 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解:桂枝使心脏力量加强,动脉血盛。芍药放松平滑肌,使静脉血盛。从而造成人体血气旺盛的局面。? 生姜再使气血外冲,从而驱寒外出。大枣,甘草养胃气。
2.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证,但后背不适,加葛根4两。
后背强几几,常因后背水气不足。 葛根沿太阳经升水气于后背。或者说,葛根放松颈项的肌肉。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证,但喘咳。加厚朴2两,杏仁50个厚朴使通道径向放大,杏仁下气,润肺。
4. 桂枝加附子汤:
阳虚之人的桂枝证。5. 桂枝去芍药汤及加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胸阳不振的胸闷,脉促(应该是虚性代偿反映)。阳气损伤更重时,加附子。
6. 新加汤
桂枝 3两,芍药4两,生姜4两,甘草2两,大枣12个,人参4两
营血不足之人的桂枝证。 芍药加1两,人参加3两,补营气,津液。加重生姜使全方作用达于体表。7. 麻黄汤
麻黄3两,桂枝2两,杏仁70个,甘草2两 麻黄开汗孔,桂枝强心驱血外行,杏仁降气平喘,甘草定中。8. 葛根汤
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芍药2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葛根解肌,清阳明之热。 麻黄开太阳之闭。 剩下的是桂枝汤。 无汗而背强几几者用之。 太阳阳明合病(可见下利,正气抗邪于外,内虚而见下利)用之。太阳病初入阳明经之方。无汗而不见恶寒等麻黄证情况,儿童多见。
葛根证+呕。 葛根汤加半夏。
9. 大青龙汤
麻黄6两,桂枝2两,甘草2两,杏仁40个,生姜3两,大枣10个,石膏如鸡子大 表被寒束,内有郁热。无汗,烦燥。或身重有湿气,脉浮者。麻黄汤发汗,石膏清热,生姜大枣安中。
10.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18铢,大枣4个,生姜1两二铢,石膏24铢。
外寒内热轻证(类大青龙)
11.小青龙汤
麻黄3两,芍药3两,干姜3两,五味子(半升),甘草3两,桂枝3两,半夏半升,细辛3两。 治肺湿咳喘。有热象加石膏。干性咳喘,用麻杏甘石汤(热性)不错。小青龙汤,半夏多时,较为理想,尿解。 芍药把水抓到血管中,通过桂枝排出去。细辛也是有止咳作用的药。半夏化痰。五味子能补气,敛肺,止咳,有点把痰扫到一起再处理掉的意思。
12.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日二三度发寒热。不呕,不在少阳;清便自可,不在阳明。故轻发汗而解。
13.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豉汤
胸上虚烦。反复颠倒。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
栀子降心火,豆豉升肾水。
14 栀子厚朴汤
? 栀子14个,厚朴4两,枳实4个
?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1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4两,杏仁50个,甘草2两,石膏8两
热壅于肺的喘咳。无大热者,相对于白虎而言吧。
16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8两,黄芩3两,黄连3两,甘草2两
? 邪气入里化热而下利。 葛根升津液,轻解表证,二黄清热厚肠。
17.黄芩汤及加半夏生姜汤
? 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 芍药吸水入血,黄芩清热。甘草大枣养胃。用于热利证,可能还有腹痛。与上方相比,无表证。
? 呕者加半夏生姜。
18 桂枝甘草汤
桂枝4两,甘草2两。顿服。
发汗多造成的心悸,喜按。 心阳虚的反应。
1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两,甘草2两,龙骨2两,牡蛎2两
心阳不足,心神浮越,烦躁。温补安神法。 龙骨,牡蛎安神。
20.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牡蛎5两,蜀漆3两,龙骨4两。
桂枝去芍药救心阳,蜀漆去痰,龙骨,牡蛎安神。与上方比,有痰。
21. 桂枝加桂汤
桂枝5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心阳虚,下焦气上冲者。 加桂压制上冲之气。
2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茯苓8两,桂枝4两,甘草2两,大枣15个。
? 心阳虚,脐下悸,欲作奔豚。
? 火虚于上,水蓄于下。桂枝压上升之气,甘草大枣培土制水,茯苓渗水。
2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2两,甘草2两
治中阳不足,胃中停水。证见,头眩,脉沉紧,心下满。
2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22)存疑。
25.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8两,生姜8两,半夏半升,甘草2两,人参1两。
发汗后,腹胀满者。(可去水啊)
26 小建中汤
桂枝 3两,芍药6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胶饴1升。
气血不足之证;用于脾胃虚寒,腹痛,血气不足。
27. 桂枝人参汤
桂枝4两,甘草4两,白术3两,人参3两,干姜3两
脾阳内虚,外证不解时的表里皆寒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28. 干姜附子汤
干姜1两,附子1枚。 顿服。
阳气大伤,寒盛于内,格阳于外。证见昼噪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29. 茯苓四逆汤
茯苓4两,人参1两,附子1个,甘草2两,干姜1.5两。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阳亡阴伤,虚阳外扰;故四逆中,加人参以生津,茯苓以宁心。
30.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甘草4两,干姜2两。
伤寒误汗,阴阳两伤。甘草干姜回其阳;芍药甘草回其阴。寒者,加附子。
31. 炙甘草汤
甘草4两,生姜3两,人参2两,生地16两,桂枝3两,阿胶2两,麦冬8两,麻仁半升,大枣30个。
脉结代,心动悸。心阴阳俱虚之候。
32. 五苓散(169)
猪苓18铢,泽泻1两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0.5两。
膀胱蓄水。
33.茯苓甘草汤
茯苓2两,桂枝2两,甘草1两,生姜3两
胃阳不足,心下停水, 可能表现为心下悸,小便不利。
34? 桃核承气汤
桃仁50个,大黄4两,桂枝2两,甘草2两,芒硝2两
血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35. 抵当汤(丸)
水蛭,虻虫各30个,桃仁20个,大黄3两—汤
水蛭,虻虫各20个,桃仁25个,大黄3两-丸
血热结膀胱,其人发狂
36. 大陷胸汤(丸)
汤:大黄6两,芒硝1升,甘遂1钱匕
丸:大黄8两,葶苈子半升,芒硝半升,桃仁半升
结胸热实,按之石硬
37. 小陷胸汤
黄连1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个。
小陷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38. 三物白散
桔梗3份,巴豆1份,贝母3份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39.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心下痞,按之濡,有热象
40.附子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1两
上证而恶寒者(有汗出的情况)
41.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宜大陷胸汤;心下满而不痛,为痞,与半夏泻心汤.
上焦有热,中焦而下而寒。
42. 生姜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心下痞,胃中不和,腹中雷鸣,干噫食臭,下利者。应为胃虚食滞,心下水停。
43. 甘草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4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本证脾胃虚痞,痞利俱甚,干呕心烦为主。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调中补虚。
44.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16两,禹余粮16两
下利,与理中汤不效,利在下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
45.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3两,人参2两,生姜5两,代赭石1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心下痞,噫气不除。胃虚痰阻。
46. 黄连汤
黄连3两,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胸有热,腹有寒。
47.十枣汤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无表证。悬饮。
48. 瓜蒂散
瓜蒂1份,赤不豆1份。
涌吐剂。
49. 桂枝附子汤& 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4两,附子3个,生姜3两,大枣12个,甘草2两。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
50. 甘草附子汤
甘草2两,附子2个,白术2两,桂枝4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者。
51.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实热,大热汗出,脉洪。大渴者,加人参。
52 猪苓汤
猪苓1两,茯苓1两,泽泻1两,滑石1两,阿胶1两。
肾虚使肾气不充,不能主水,水液内停。 心火亢盛,从而水热互结。用于阴虚水热互结之证。
53.调胃承气汤(293)
大黄4两,甘草2两,芒硝
54. 小承气汤
大黄4两,厚朴2两,枳实3个。
55. 大承气汤:
大黄4两,厚朴8两,枳实5个,芒硝3合。
56. 麻子仁丸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57. 蜜煎导及猪胆汁方(不看了)
58. 茵陈蒿汤
茵陈蒿6两,栀子14个,大黄2两
湿热发黄,里有结滞。阳黄。《茵栀黄口服液》
59. 栀子柏皮汤
桅子15个,甘草1两,黄柏2两
伤寒,身黄,发热。 湿热郁蒸发黄,而热重于湿。无腹满之象。
6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2两,连翘2两,杏仁40个,赤小豆1升,大枣12个
生梓白皮(桑白皮)1升,生姜2两,甘草2两。
伤寒,瘀热在里,身黄。偏于表者。
三个治黄方:在表者,汗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热者,清之,栀子柏皮汤;实者,下之,茵陈蒿汤.
61. 小柴胡汤
柴胡8两,黄芩3两,人参3两,半夏半升,甘草3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62. 柴胡桂枝汤
桂枝1.5两,芍药1.5两,黄芩1.5两,人参1.5两,甘草1两,半夏 2合半,大枣6个,
生姜1.5两,柴胡4两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与桂枝合方。 太阳->少阳过渡中。
63. 大柴胡汤
柴胡8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生姜5两,枳实4个,大枣12个,大黄2两。
少阳阳明合病,柴胡证+大便秘结。
64.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2两16铢,黄芩1两,人参1两,甘草1两,生姜1两,半夏20铢,大枣4个,芒硝2两。
小柴胡汤加芒硝, 少阳病+内实轻证,故加芒硝不加大黄。
65.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8两,桂枝3两,干姜2两,栝蒌根4两,黄芩3两,牡蛎2两,甘草2两。
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热兼太阴寒(下之过)。
6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4两,龙骨1.5两,黄芩1.5两,生姜1.5两,铅丹1.5两,人参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
半夏2.5合,大黄2两,牡蛎1.5两,大枣6个
伤寒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柴胡剂清少阳之热;铅丹,龙骨,牡蛎镇惊;大黄清热;茯苓、半夏,人参、生姜安中。
67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
桂枝汤加芍药3两。桂枝证,因下而腹满时痛。
68.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大黄2两。
桂枝证,因下而腹满,大实痛.
69. 四逆汤
甘草2两,干姜1.5两,附子1个。
70.通脉四逆汤
甘草2两,附子大者1个,干姜3两。
四逆汤加重附子和干姜;阴盛格阳之候。
7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上证,现吐已下断等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2. 白通汤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
类四逆汤证,但更重,故去甘草之缓,加葱白之宣通。
72. 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人尿5合,猪胆汁1合。
上证,而现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3. 真武汤
茯苓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白术2两,附子1个。
阳衰水停。
74. 附子汤
附子2个,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4两,芍药3两
少阴病,口中和,严寒者。 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痛,脉沉者。
75. 吴茱萸汤
吴茱萸1升,人参3两,生姜6两,大枣12个
肝阴实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者。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76. 桃花汤(451)
干姜1两,赤石脂16两,粳米1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 不里急后重
77. 黄连阿胶汤
黄连4两,黄芩2两,芍药2两,鸡子黄2个,阿胶3个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 少阴热化证。
78.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个
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
79.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2两,甘草2两,附子1个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本证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之轻且缓者
80. 四逆散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81.? 猪肤汤
猪肤1斤
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
少阴热化证。咽干痛。
82. 甘草汤、桔梗汤
甘草2两;
甘草2两,桔梗1两
少阴病,咽痛者,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桔梗可以去脓。
83.? 苦酒汤
半夏14个, 鸡子清,苦酒
少阴病,咽中伤。重证,脓不出的感觉。
84.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枝,甘草
少阴病,咽中痛。
85. 乌梅丸
乌梅300个,细辛6两,干姜10两,附子6两,蜀椒4两,桂枝6两,当归4两,人参6两,黄连16两,黄柏6两
上热下寒的厥阴证(蛔厥)。
86.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各三两。
伤寒,本寒下,医吐下之。上有浮热,中焦虚寒。
87. 麻黄升麻汤
麻黄2.5两,升麻1两1分,当归1两一分,知母18铢,黄芩18铢,葳蕤18铢,芍药6铢
天冬18铢,桂枝6铢,茯苓6铢,石膏6铢,白术6铢,干姜3铢。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汇利不止。
阴阳两伤而又上热下寒。
88. 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3两,桂枝3两,芍药3两,细辛3两,甘草2两,通草2两,大枣25个。
手足厥,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
血虚寒厥。当归、芍药、大枣抓阴入血。桂枝、细辛通阳去寒。通草,导君火入相火。
卢火神用菖蒲。
89. 白头翁汤
白头翁2两,黄柏3两,黄连3两,秦皮3两。
热性下利,痢疾。
90.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2两,附子1个,干姜1.5两,人参1两
恶寒脉微而下利,利止亡血。
少阴阳衰,阴寒内盛,下利伤津。
91. 理中丸及汤
人参3两,干姜3两,甘草3两,白术3两
温中。
92.?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
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腰下有水,正气不衰者。牡蛎配栝蒌根,养阴清热,活血软坚。
93. 竹叶石膏汤
竹叶2把,石膏16两,半夏半升,麦冬1升,人参2两,甘草2两,粳米半斤。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或中暑.
94. 烧裈散
阴阳易。
?
?
生姜泻心汤来源《伤寒论》。
组成生姜12克(切)甘草9克(炙)人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半夏9克(洗)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八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主治水热互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提醒您:生姜泻心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好了,今天关于“生姜泻心汤加细辛吴茱萸”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生姜泻心汤加细辛吴茱萸”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