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特色面食 特色面食
六君子汤 方歌_六君子汤方歌是什么
tamoadmin 2024-08-28 人已围观
简介1.陈修园的医学主张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 胃痛 186 胃痛良附散寒凝,保和丸消食滞停。 柴胡散主肝犯胃,湿热中阻清中更。 失笑丹参活瘀血,缓解刺痛效果灵。 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虚寒轻。 1.寒邪客胃证 香苏散《局方》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2.饮食伤胃
1.陈修园的医学主张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186
胃痛良附散寒凝,保和丸消食滞停。
柴胡散主肝犯胃,湿热中阻清中更。
失笑丹参活瘀血,缓解刺痛效果灵。
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虚寒轻。
1.寒邪客胃证
香苏散《局方》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2.饮食伤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肝气犯胃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4.湿热中阻证
清中汤《医学统旨》
医宗金鉴清中汤,二陈苓草栀连蔻;
清中化湿和胃气,疼痛灼热一并消。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栀子、黄连、白豆蔻
5.瘀血停胃证
失笑散《局方》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
血瘀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丹参饮《时方歌括》(丹参檀砂仁)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
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
6.胃阴亏耗证
一贯煎《柳州医话》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
芍药甘草仲景方,缓急止痛功效良;
主治腹痛足挛急,服之病愈即安康。
7.脾胃虚寒证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附 吐酸 195
1.热证
左金丸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除,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2.寒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附 嘈杂 196
1.胃热证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用苓夏草,枳术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2.胃虚证
四君子汤《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陈夏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3.血虚证
归脾汤《济生方》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第二节 痞满 1
痞满闷胀胸腹间,无形无痛按之软。
饮食停滞保和丸,二陈汤方痰湿蠲。
越鞠解郁疏肝气,湿热阻胃泻心连。
胃阴不足益胃汤,湿痞补中益气煎。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2.痰湿中阻证
二陈平胃汤《局方》
二陈平胃朴陈皮,苍术甘草苓夏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3.湿热阻胃证
泻心汤《金匮要略》
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
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连朴饮《霍乱论》
连朴饮内有香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4.肝胃不和证
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湿食火因;
香附芎苍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枳术丸《脾胃论》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2.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第三节 呕吐 205
呕吐总由胃气逆,详辨虚实定缓急。
食伤外邪犯胃腑,保和藿香证有异。
痰饮半夏合苓桂,肝气犯胃用四七。
香砂六君脾胃弱,脾胃阳虚理中宜。
胃阴不足不欲食,麦门冬汤胃阴立。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食滞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痰饮内阻证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小半夏汤有生姜,和胃消痰效力彰。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
眩晕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4.肝气犯胃证
四七汤《局方》
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大枣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2.脾胃阳虚证
理中汤《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3.胃阴不足证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汤用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粳,
肺痿咳逆因虚火,滋养肺胃降逆珍。
第四节 噎膈 213
噎即噎塞膈为拒,痰气交租瘀所致。
虚实标本当首察,启膈润燥利痰气。
沙参津亏热结用,通幽淤血最相宜。
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运脾延生机。
1.痰气交阻证
启膈散《医学心悟》
启膈散中郁金用,沙参丹参贝荷苓;
杵头糠与砂仁壳,噎膈津枯燥结通。
2.瘀血内结证
通幽汤《兰室秘藏》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
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通。
3.津亏热结证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4.气虚阳微证
补气运脾汤《统旨方》
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
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
附 反胃 219
脾胃虚寒证
丁香透膈散
丁香透膈参术草,半夏木香香附好;
砂仁神曲白豆蔻,麦芽化湿醒脾妙。
第五节 呃逆 220
呃逆动膈呃呃呃,食乖正虚至不和。
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石膏多。
若属气机郁滞因,五磨顺气勿蹉跎。
更有阳虚理中施,阴虚益胃功效卓。
1.胃中寒冷证
丁香散《古今医统》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
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
2.胃火上逆证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3.气机郁滞证
五磨饮子《医方集解》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4.脾胃阳虚证
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5.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
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第六节 腹痛 227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申病因。
寒则良附热乘气,中虚脏寒建中饮。
饮食停滞枳实导,气机郁滞柴胡运。
瘀血内停少腹逐,通字义广法度深。
1.寒邪内阻证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正气天香散《保命歌括》
正气天香经血调,陈皮乌药气逍遥;
香附苏叶淡盐水,祛寒还将干姜嚼。
2.湿热壅滞证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3.饮食积聚证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沦》
枳实导滞用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4.肝气郁滞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5.瘀血内停证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
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6.中虚脏寒证
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第七节 泄泻 234
泄泻便稀更衣繁,湿盛脾虚最关键。
暴泻藿香除寒湿,湿热葛根汤苓连。
保和丸主伤食泄,久泄脾虚参苓散。
痛泻药方肝乘脾,四神泄在黎明前。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湿热中伤证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3.食滞肠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参苓白术散《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2.肾阳虚衰证
四神丸《证治准绳》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除油五味具;
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3.肝气乘脾证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第八节 痢疾 242
痢疾腹痛脓血圊,里急后重夏秋生。
时邪疫毒内伤食,邪滞于肠气血壅。
湿热芍药定权衡,疫毒需合白头翁。
寒湿不换金正气,虚寒桃花呈。
连理善治休息痢,阴虚久痢驻车更。
1.湿热痢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2.疫毒痢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坚阴止痢功效奇。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3.寒湿痢
不换金正气散《局方》
(就是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 甘草、厚朴)
4.阴虚痢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黄连阿胶治少阴,不眠脉细烦在心;
鸡卵白芍与黄芩,水升火降法可钦。
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驻车丸中有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全,
虚坐怒责阴虚痢,清肠温脾力能堪。
5.虚寒痢
桃花汤《伤寒论》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
养脏汤《局方》
养脏木香诃,当归肉寇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俐服之瘥。
6.休息痢
连理汤《张氏医通》
连理汤=黄连+理中汤
张氏医通连理汤,人参白术草干姜;
黄连茯苓六味共,温中清肠效非常。
第九节 便秘 249
便秘粪结延周期,排出不畅有便意。
传导失常病在肠,临床分证有实虚。
积热麻丸气六磨,温脾半硫阴寒积。
气虚黄芪血润肠,济川煎主阳虚秘。
阴虚秘用增液汤,主症辨清牢牢记。
(一)实证
1.热秘
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高。
2.气秘
六磨汤《证治准绳》
(四磨汤 :乌药、槟榔、沉香、人参)
(五磨饮子: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
(六磨饮子:五磨饮子+大黄)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逆气,破滞降逆兼扶正;
五磨去参加沉香,枳实白酒气厥振;
大黄加入五磨内,气滞便秘六磨饮。
3.冷秘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半硫丸《局方》
半硫丸=半夏+硫磺
(二)虚秘
1.气虚秘
黄芪汤《金匮翼》
黄芪汤法意在补,气虚便秘此为主;
麻仁陈皮白蜂蜜,肠通之后无痛苦。
2.血虚秘
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
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3.阴虚秘
增液汤《温病条辨》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
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4.阳虚秘
济川煎《景岳全书》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精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陈修园的医学主张
陕西省中医医院辛智科教授治疗脾胃病,在辨证基础上,选用方药喜用三味药物相互配伍,药物相对固定,构思精巧,针对证的病机相对也较复杂,远超出对药的特点和功用,既有相辅相成,又有相互制约,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主次之分,重在气味与功能配伍,形成一个循环辅佐或循环制约的关系,实际是一种一分为三的状态,从而达到提高疗效之目的。富有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含义,是道家思想在中药配伍上的体现和应用。此种药物配伍形式,今人多称之为角药。现将辛智科临证治脾胃病常用角药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柴胡 白芍 枳实
柴胡辛苦微寒,疏肝解郁,善于达邪外出;白芍苦酸微寒,敛阴柔肝,和营止痛;枳实苦辛微寒,散积通滞,化痰除痞。三药合用,行气解郁,消痰散痞之力更强,其中白芍以制柴胡、枳实升散疏利太过,以阴调阳。三药为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和大柴胡汤之主药。肝气郁结、肝气犯胃所致胃脘疼痛、胁下不舒隐痛、心下胀满、甚或嗳气、恶心、便秘等,用之甚效。朱丹溪有「凡郁皆在中焦」之说。临床常见精神压力大、情绪低落及心情郁闷而致胃脘不舒及胃肠型抑郁焦虑者,尤其是女性患者,辛智科常用此药合越鞠丸治疗,亦获良效。
黄连 半夏 瓜蒌
黄连苦寒,清热泻火;半夏温燥,散结和胃;瓜蒌化痰宽胸,润肠散结。三药合用,名小陷胸汤,为《伤寒论》之名方。黄连、半夏,一苦一辛,一寒一温,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瓜蒌助半夏,化痰散结和胃,助黄连泄热润肠通便。药虽三味,寒温两用,阴阳并调,其意颇深。三药配伍,治热与痰结,心下阻滞,升降不利而见胸脘胀痛、大便干结、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证。特别是胃脘不舒,腹诊正当胃脘按之痛者,其效甚显。辛智科对胃脘痛用止痛行气之药不效者,用小陷胸汤或柴胡陷胸汤予以治疗,多获佳效。尤其对胆胃不和、痰热较甚而致胃脘痛等证,药证相符,用之更验。
大黄 厚朴 枳实
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物组成名为小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大黄苦寒,泄热解毒通便;厚朴苦温,宽中行气消积;枳实苦寒,破气消积除痞。三药配伍,行气与泻下,泄热与除痞,协同互助,增强消痞除满之效。肠胃通则腑气通,邪由肠下。对反流性食管炎所见胃脘痞满、疼痛、烧心、口臭、口唇干燥、大便干硬者,与竹叶石膏汤合用加减,疗效满意。对老年性便秘,常与四物汤、生脉汤三方合用。
大黄 附子 细辛
大黄、附子、细辛相伍为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大黄苦寒,泄实攻下;附子辛温大热,祛内积之阴寒,止腹胁之痛;细辛辛温,温经散寒止痛。三药苦辛相用,能降能通,偏于温下。大黄寒性被附子、细辛辛散大热所制,去性取用,泻下之功犹存,祛寒散邪,通便止痛,破积除滞,配伍实属精妙。一般用时大黄用量宜比附子小些,且不宜后下,减少泻下之力。中医有「非温不能散寒,非下不能除其实,非辛不能发其郁」之说。对腹痛便秘、胁下偏痛、手足逆冷、腹部冰凉等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之证常用此方,若舌苔厚腻、腹胀者,常与平胃散加减应用。
丹参 檀香 砂仁
丹参、檀香、砂仁组方为丹参饮,见载于陈修园《时方歌括》卷下。丹参苦寒,活血祛瘀消痛;檀香辛温,理气调脾,散寒止痛;砂仁辛温,行气温中,化湿健脾。三药相伍,行气健脾、化瘀止痛之力更强。对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刺痛、痛处固定,患病较久的胃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常用丹参饮治疗,伴有脾胃虚弱者,与柴芍六君子汤合用,瘀血较重,疼痛久治不愈,舌质紫暗,病检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与失笑散合用,其效良验。
丁香 柿蒂 半夏
丁香辛温,温胃降逆;柿蒂苦涩,降气止呕;半夏温燥,和胃止呕;三味相伍,共奏降逆止呃,温胃和中之功,对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痉挛等所见偏寒之打嗝、呕吐、嗳气等症,用之皆有效。偏热可加枇杷叶、竹茹,偏寒可加生姜,胃脘胀满嗳气呃逆可与旋覆代赭汤配伍化裁,所用之药,需细辨病机和寒热。
小茴香 丁香 木香
小茴香辛温,祛寒止痛,理气和胃;丁香辛温,温中降逆,温肾助阳;木香辛温,行气止痛,升降诸气。三药相伍,气相求,味相同,功相近,抱团取暖,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调和胃肠,行气散寒止痛作用较强。寒凝气滞引起的胸腹胀满、小腹冷痛等及下焦虚寒所致的女性痛经皆有效。
沙参 麦冬 石斛
沙参甘寒,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麦冬甘寒,养阴除烦,益胃生津;石斛甘寒,滋阴除热,养胃生津。三药合用,养阴益胃,生津润燥之力更强。中医有「甘药养胃」之说,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吴瑭重视胃阴,创甘寒润降、清养胃阴之法,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临床所见口干舌燥、不思饮食、烦躁不寐、胃脘痞满、便秘不畅、舌红少苔等属胃阴不足津亏者用之皆效。临证决不可拘于脾胃多虚寒而忽略胃阴亏虚之证。
吴茱萸 川楝子 木香
吴茱萸辛热,散寒止痛,疏肝下气;川楝子苦寒,行气止痛;木香辛苦微寒,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三药配伍,辛散苦降,寒热相佐,增强顺气散寒止痛之力。苦寒性降,泄肝降逆,但川楝子有伤肝之嫌,木香有减轻川楝子对肝损伤之效。常用于脘腹胀满、胁下隐痛、小腹冷痛,疗效满意。曾治一例小腹凉隐痛,中西药久治未愈,影像及检验等无任何阳性指标的患者,用以此药物为主的加减导气汤予以治疗而取效。
乌贼骨 浙贝母 锻瓦楞子
乌贼骨咸涩温,制酸止痛,收敛止血;浙贝母苦寒,消火散结,宣泄化痰;锻瓦楞子甘平,消积散瘀,制酸止痛。三药相伍,制酸止痛,化痰消积,收敛止血,为制酸之要药。对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胃溃疡所见烧心、泛酸、出血等均有一定疗效,临证要善于辨证,并与相应方药配伍其效更佳。
陈修园的时代,一般医生为了应付门诊,多半只学习唐、宋以来各个医家的药书、方书,想从中找出几个治病的药方,而对祖国的医学经典著作、理论著作和《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到著作并不感兴趣。更不愿为研究这些著作而下苦功夫。
陈修园感到这股轻视中医基本理论的风气是不正常的。为了扭转这股学气,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修园告老还乡,在福建省嵩山井上草堂讲学,不但把他数十年来研究这几部中医经典的体会传授给学生,而目,大力呼吁其他医学家也应对这方面的学习加以重视。听他讲课的人很多,来自全国许多地方。
不成规矩就不成方圆,陈修圆宗于《内经》、《伤寒》等经典著作,他对古典医籍的钻研功力深厚,涉猎广泛,因此他的书籍正统,规范。他还长期从事中医的普及工作,将中医知识通俗化,为后学开启了登堂入室之门。
在医学理论上陈修园特别推崇张仲景,是维护伤寒派的中坚人物之一,也是继张志聪、张锡驹之后最有影响的尊经崇古派。在伤寒研究的争论中,他极力反对方有执、喻嘉言的“错简”说,认为王叔和重新编注的《伤寒论》已经把张仲景的学说完整地流传下来,不能随便改动和取舍。他在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面的代表著作有《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和《伤寒医诀串解》,前两书曾三易其稿,史书称其“多有发明,世称善本”。他还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的方剂和治法编成《长沙方歌括》、《伤寒真方歌括》与《金匮方歌括》,易于记忆、习诵,对后学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很有帮助。虽然有人说陈修园注疏古籍有独到之处,但他上述着作的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他的研究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为后学者、特别是初学者研究张仲景典籍提供了入门的阶梯。
在临床治疗上,陈修园长于用温补脾肾的方法治疗杂病,不喜用寒凉滋阴的药物。如他自己所说:“寒凉之药不可久服,俱知也,唯滋阴降火及不凉不温之品,最是误人。余素不喜寒凉,姑以寒凉方之不可弃者列”。他虽然承认滋肾丸、四生丸、清燥救肺汤等寒凉方剂能培补生气,是治疗“痨门”(肺结核一类消耗性疾病)不可少之方,但也只能暂用。而对保元方、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归脾汤、附子理中汤等温热方剂则大赞其“补虚退热,进食除疾”、“益精气,扶元气”的功效,有“补火以致水之妙”。
下一篇:爆浆吐司的做法_全麦吐司的做法